今年换届是最大的宏观背景,应对三重压力是主线。《政府工作报告》延续了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要求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形势判断正视风险,但也表示中国经济必将行稳致远。政策基调是稳字当头,要求面对新的下行压力,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GDP预期目标“5.5%左右”,既彰显稳增长决心、调动各方积极性,也为不确定性留有余地。由于近期外部风险增加,实际增长担忧加大,我们认为保5.5%目标需要房地产政策继续在因城施策框架下提振需求,政策仍有博弈空间。
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稳中偏松取向不变
货币政策总基调延续灵活适度和合理充裕,新增“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的提法。我们认为今年稳增长目标压力不小,在房住不炒+隐债不增背景下,稳增长抓手有限,货币政策在较长时间内需要保驾护航,降准降息窗口仍未关闭。此外,明确提出“扩大新增贷款规模”,政策对杠杆率容忍度或有提高。降成本继续推进,更重视融资主体获得感。未提通胀和外部平衡,但预计保持关注。金融风险方面,“继续做好经济金融领域风险处置工作”,参考政治局会议的定调,今年的风险更多集中于金融反腐和行业次生风险等,防风险工作更加强调“精准”。
积极财政提升效能,余粮补偿赤字下调
今年财政赤字率下调0.4个百分点至2.8%,主要出于中期财政可持续性的考虑,但通过调入资金等实现财政支出增加2万亿以上(同比逾8.1%);新增专项债额度3.65万亿持平于去年,但去年政府性基金结余规模约2万亿,也将用于对冲今年土地财政收入下滑、弥补专项债空间受限。因此,今年财政似紧实宽,政府债供给压力反而减小。我们认为财政发力相比于总量扩张,更多体现在节奏前置,稳住上半年经济增速。《报告》未提政府隐性债务,可能是对部分融资政策过紧的纠偏,而非动摇底线。
保障住房需求置首,政策仍有放松空间
房地产基调延续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总基调仍偏暖,措辞变化一是新增“继续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并置于段首,说明提振需求是重点;二是“加强预期引导”改为“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而目前全国房价环比仍在负增长区间。《报告》并未“纠偏”近期各地房地产放松的政策,默许或意味着房地产还有继续宽松的空间、但“房住不炒”是底线。此外,GDP目标定在5.5%左右、而财政空间未明显扩大,也说明房地产有政策提振的必要性,要扭转负反馈、转变居民和房企的信心和预期。
“数字经济”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单独成段,意味着数字经济作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新的经济形态,已经成为系统化、战略化的目标。数字经济短期是稳增长的抓手、长期与新发展理念一致,可能是今年最大的政策主线。双碳“先立后破”的基本基调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致,未明显超出预期。主要关注点在于,能耗双控未给出具体数字,并允许五年内统筹考核,意味着今年的能耗等供给端制约将大幅减弱。安全成为底层需求,国家安全不仅重要性提升,其边界或也有扩展,军工、部分资源品可能以后都是底仓品种。
风险提示:地缘风险超预期、地产放松不及预期。
2022年3月5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简称《报告》),我们对要点梳理和解读如下:
稳增长位置更突出,经济必将行稳致远
今年换届是最大的宏观背景,应对经济三重压力是主线。《报告》延续了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要求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形势判断突出风险、强调纠偏,同时也坚定信心、要真抓实干,中国经济必将行稳致远。《报告》指出,全球疫情仍在持续,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局部疫情时有发生。消费和投资恢复迟缓,稳出口难度增大,能源原材料供应仍然偏紧,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稳就业任务更加艰巨。关键领域创新支撑能力不强。一些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加大,经济金融领域风险隐患较多。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政府工作存在不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仍然突出,脱离实际、违背群众意愿现象屡有发生,有的在政策执行中采取“一刀切”、运动式做法。少数干部不担当、不作为、乱作为,有的漠视严重侵害群众权益问题、工作严重失职失责。一些领域腐败问题依然多发。《报告》指出,综合研判国内外形势,今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必须爬坡过坎。越是困难越要坚定信心、越要真抓实干。中国经济一定能顶住下行压力,必将行稳致远。
政策基调是稳字当头,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报告》指出,今年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面对新的下行压力,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稳定经济的责任,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
拔高预期目标,调动各方积极性
GDP目标5.5%左右,彰显稳增长决心
在经济下行周期,GDP目标通常传递的是中央对于稳增长的决心和与之匹配的政策力度。节前地方两会陆续召开,已经释放出今年全国GDP目标定在5.5%的信号(详见1月24日报告《从地方两会看稳增长力度与抓手》)。但鉴于节后国内疫情反复、俄乌冲突爆发,IMF对全球增长预期下调等,市场对于GDP预期更趋谨慎、目标小幅下修的讨论增多。最终,拼多多推广联盟,目标“5.5%左右”落在市场预期的上沿,至少短期对信心有所提振。
为何目标定在5.5%?《报告》指出,“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的设定,主要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并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过去两年GDP平均增速为5.1%,十四五规划对GDP目标要求是“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因此5.5%的目标设定采取了“就高”原则,兼顾了“需要”和“可能”,要踮踮脚才够得着。
我们认为5.5%的目标意在提振信心、稳定预期、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稳经济动员已经开启,而如果目标设定过低、一次性下调1个百分点,容易造成稳增长政策力度存疑和信心丧失,不利于调动各部委及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并且,目标意在锚定经济潜在增速。去年人民银行工作论文中测算“十四五”期间我国潜在产出增速在5%~5.7%、2022年为5.5%,推动经济回到潜在增速水平是正常化的标志、也是稳增长的应有之义。此外,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等问题都需要在发展中解决。
不过,“左右”一词为不确定性仍留有余地。历史上(如2014年和2015年)也曾有过GDP略低于目标的先例。我们认为在实现就业目标、保持物价稳定、保障生命和国防安全、绿色经济与数字经济较快发展的情况下,最终适当低于5.5%的GDP增速同样算达到预期,但5%以上、不低于美国经济增速可能仍是底线。
近期外部风险增加,实际增长担忧加大,政策仍有博弈空间。考虑到今年财政空间不大,而近期国内疫情不确定性增大,外部美联储加息周期到来,又出现俄乌冲突等黑天鹅事件,经济实现预期增速面临较大的难度和不确定性。我们认为,保5.5%目标增速需要房地产调控继续放松,后续仍有政策博弈空间。
失业率5.5%以内,就业优先提质加力
《报告》提出今年就业目标为“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与去年相比,稳就业要求有所提高(去年城镇调查失业率要控制5.5%左右)。
去年随着经济转弱、就业压力也浮出水面。一方面,虽然去年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完成既定目标,但年内增速却快速下滑,去年四季度新增就业人数为近十年同期新低、同比下降22%,去年下半年登记失业率出现反弹。另一方面,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去年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年均值为14.3%,比2020年还略有上升。而教育部预计今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076万人,增幅为近十年新高,吸纳青年就业任务严峻。《报告》提出,就业优先政策要提质加力,注重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增强创业带动就业作用。财税、金融等政策都要围绕就业优先实施,加大对企业稳岗扩岗的支持力度。我们提示,调查失业率等就业指标是宏观政策的重要决策依据。
CPI目标维持3%,年内或存触线风险
《报告》提出今年通胀目标“3%左右”,持平于去年、属于常规安排。3%是我国CPI重要的目标锚,除2020年猪周期特殊因素外,2015年以来我国CPI目标都设定在3%。目标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一般为2%),主要是考虑到我国仍处在发展中国家阶段,经济增长相对较快,物价波动中枢也相应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经验上,调整通胀目标主要参考CPI翘尾因素,今年CPI翘尾均值约0.5%,属于历史偏低水平,因此没有触发CPI目标上调。
我们预计今年CPI前低后高、同比中枢升至2%左右,而个别月份存在触及3%的风险。今年猪周期将见底上行、油价或因全球社交经济恢复而保持高位,同时,国内劳动力市场与消费也有望在下半年修复,居民端通胀压力或逐渐显化,CPI预计前低后高。而近期俄乌冲突带来全球能源(石油/天然气)、金属(钯/镍/钨/铝)、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小麦/玉米/大麦)、化肥与稀有气体等供给收紧担忧,或导致全球部分产业链原料短供并推升通胀压力,尤其原油和农资涨价对国内通胀传导相对直接,下半年CPI存在单月触及3%目标红线的可能性。
宏观政策要连续和有效,确保经济平稳运行
增强宏观政策有效性,及时动用储备政策工具,确保经济平稳运行。《报告》提出,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增强有效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就业优先政策要提质加力。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及时动用储备政策工具,确保经济平稳运行。
今年的增长目标彰显稳增长决心,但年初以来高频数据显示经济动能尚未明显好转,我们预计今年一季度GDP增速可能还在5.5%的目标水平之下。这意味着,上半年稳增长政策会保持连续发力,“储备政策工具”值得关注,3月中旬公布经济数据前后是关键窗口期。
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稳中偏松取向不变
第一,货币政策总基调延续灵活适度和合理充裕,新增“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的提法。2月底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而政府工作报告直接贯彻到货币政策上,同时重申“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未提“处理好恢复经济与防范风险的关系”。我们认为传递了一定的宽松意图:一方面,从历次两会看,“加大货币政策实施力度”的表述很罕见,即便在疫情冲击最严重的2020年,也只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另一方面,今年增长目标定在5.5%,“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从前两个月的地产销售和高频开工等看,距离全年目标仍有差距。在房住不炒+隐债不增背景下,稳增长抓手有限,货币政策在较长时间内需要保驾护航,降准降息窗口仍未关闭。
第二,明确提出“扩大新增贷款规模”。去年两会对于贷款增长的目标更侧重结构,今年更侧重总量。目前过剩产能和房地产等行业已经出现“资产负债表衰退”风险,加大信贷支持是稳定宏观经济大盘的必然之举。去年新增贷款规模约为20万亿,今年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高,需要货币端和融资端共同发力。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今年信贷增长超过20万亿,那社融增速至少在10%以上,宏观杠杆率的适度抬升将不可避免。因此,尽管对杠杆的提法延续了“M2社融与名义GDP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但前提是“扩大新增贷款规模”,说明政策对杠杆率容忍度或有提高。考虑到我国宏观杠杆率已连续5个季度下降,央行也在2月指出“我国宏观杠杆率稳中有降,为未来金融体系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创造了空间”,宏观杠杆不会是货币政策的大约束。
第三,降成本继续推进,更重视融资主体获得感。本次降成本表述延续了去年提法,“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减少收费”,同时强调“让广大市场主体切身感受到融资便利度提升、综合融资成本实实在在下降。”实际贷款利率区分于名义贷款利率,是指扣除收费、操作成本和通胀影响之后的利率,侧重企业的获得感。引导实际贷款利率下行的方法最直接的当然是降MLF→LPR→贷款利率,但除此之外还包括简化流程、降费、以及降低银行负债成本等手段。预计今年规范存款监管、降低银行成本仍是重点。
第四,未提通胀和外部平衡,但预计保持关注。俄乌冲突带来的能源价格大涨、发达经济体通胀走高都可能在中期带来输入性通胀隐患,但至少还不是现实问题,预计会持续保持关注。外部平衡方面,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以我为主不变。
第五,哪些重大风险还需防范?本次报告提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做好经济金融领域风险处置工作”,并与财政、货币、就业三大政策并列。事实上2017年以来,影子银行等金融体系长期积累的风险点已经得到有效处置,金融风险整体收敛,如央行所言“当前我国金融体系底盘稳健”。那么还有哪些重大风险?沿着政治局会议的提法,我们认为可能是指以下几方面:
(1)政商“旋转门”背后的腐败和金融风险问题,也是中央巡视25家金融单位的重要结果。
(2)对信贷政策把握不够准确,贷款投投向上不符合国家鼓励方向,造成房地产等领域高杠杆、高风险。
(3)由于监管趋严导致的次生风险,例如房地产违约问题造成连锁反应,城投平台的债务风险问题,都可能向金融体系传导。
不过今年稳增长重要性明显高于防风险,且与市场最直接相关的影子银行、理财净值化、宏观杠杆率都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双支柱框架下风险处置工作预计更加强调“精准”。
第六,关注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一些提法:
(1)没有提及金融系统向实体让利。2020年和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都鼓励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今年则没有相关表述,一是连续两年的金融让利已经起到效果,小微企业贷款不断增长。二是稳经济、稳信贷要求银行“上门迎客”,也需要适当保证银行的积极性。金融让利空间变小,意味着总量政策要提供更大支持。
(2)引导金融机构准确把握信贷政策。如何准确把握?我们理解就是央行提及的总量稳结构优,总量稳要有质量,不能依靠票据冲量,或与企业签订协议等造成信贷虚增。结构上则要符合国家要求的领域,小微、绿色、创新,同时要注重区域协调,继续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企业给予融资支持。
(3)发挥好政策性、开发性金融作用。政策性金融兼具财政属性,可以在调结构,扩投资方面发挥更多作用。
(4)推进涉企信用信息共享,加快税务、海关、电力等单位与金融机构信息联通,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对小微企业的覆盖面,努力营造良好融资生态。中小企业融资最大问题就是信息不透明,推动信息平台建设有助于进一步缓解其融资难题。
积极财政提升效能,余粮补偿赤字下调
我们认为在稳定政府杠杆率的大原则下,今年财政政策相比于总量扩张,重点是节奏前置。今年财政赤字率和专项债并未提升、主要是用好结余资金。预计财政发力更多体现在节奏前置,稳住上半年经济增速。下半年随着GDP增长基数降低、经济顺周期修复,财政收支与逆周期调节压力也将有所下降。此外,《报告》未提政府隐性债务,可能是对部分融资政策过紧的纠偏,但“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底线并非轻易动摇。
《报告》要求,提升积极的财政政策效能。刘昆部长曾对“提升效能”做出解释,即要统筹财政资源,强化预算编制、审核、支出和绩效管理,推进绩效结果和预算安排有机衔接,加强与货币政策等协调,确保宏观政策稳健有效。
今年预算赤字率相比去年下调0.4个百分点至2.8%左右,但考虑到今年财政收入增长,加之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对应增速8.1%以上、去年增速为0.3%)。财政似紧实宽,而政府债供给压力减小,新增债额度基本持平于去年净发行的7万亿左右。
赤字率为何下调?是中期财政可持续性的考虑,也符合疫后财政回归正常化的大方向。首先,下调赤字有利于增强财政可持续性。赤字对应的是增量政府债务,疫情后我国显性政府杠杆率大幅抬升,去年两会后曾提出要降低政府杠杆率。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财政政策“更加注重可持续”,下调赤字率是题中之意。其次,我国在疫情控制和经济复苏中走在全球前列,防疫成为常态,赤字率也应逐步回归常态化,在疫情之前我国赤字率未曾突破3.0%。于是,赤字率从“3.6%->;3.2%->;2.8%”两年回调至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
下调赤字≠财政紧缩,去年财政余粮是赤字率下调的基础。过往经验看,财政超收情况是影响下一年预算赤字安排的重要因素,主要出于跨年度预算平衡考虑。而反映财政松紧力度的实际赤字(一般公共预算收支差额),由预算赤字、结转结余、使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和其他预算调入资金构成。2019年和2020年使用的调入资金都曾超过2万亿、占当年实际赤字逾四成。刘昆在两会部长通道上表示,“通过跨年度调节,仅中央本级财政调入一般预算的资金,就达1.267万亿元,相当于提高赤字率1个百分点”。此外,1月国常会提及要研究出台盘活存量资产的政策措施,深挖沉淀资金可能是今年扩张财政的重要一环。
新增专项债额度3.65万亿。为何持平去年?在必要的投资强度与潜在的地方财政风险之间取平衡、保持政府总体杠杆率稳定。一方面,稳增长基调下,专项债要对基建投资有充足的支持力度,规模缩减至少会影响投资信心。但另一方面,去年国发5号文明确,专项债务限额需要与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相匹配。近半年来房地产景气下行拖累政府性基金收入、推高地方政府债务率,甚至引发个别地方财政重整风险,因此额度提升又面临较大制约。今年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按照保持政府总体杠杆率基本稳定的原则,确定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规模。用当年发行的新增专项债扣除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差额,可大致估算去年政府性基金结余规模约2万亿,将用于对冲今年土地财政收入下滑、弥补专项债空间受限。
支出方面,助企纾困、保障民生、扩大内需。《报告》提出,财政支出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新增财力要下沉基层,主要用于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促进消费、扩大需求;3.65万亿专项债要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开工一批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老旧公用设施改造等建设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安排6400亿元(同比增长4.9%,增幅高于过去两年)。项目方面,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建设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加快城市燃气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完善防洪排涝设施,继续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
减税方面,减税与退税并举、扩大退税是重点。一方面,延续实施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另一方面,对留抵税额实行大规模退税,为企业提供现金流支持。重点支持制造业,全面解决制造业、科研和技术服务、生态环保、电力燃气、交通运输等行业留抵退税问题。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减税约1万亿。作为对比2021年减税1.1万亿、2020年为2.5万亿、2019年为2万亿。
保障住房需求置首,政策仍有放松空间
房地产基调延续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总基调仍偏暖,措辞变化一是新增“继续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并置于段首,说明提振需求是重点;二是“加强预期引导”改为“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而目前全国房价环比仍在负增长区间。《报告》提出,继续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坚持租购并举,加快发展长租房市场,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
因城施策促进房地产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是关键。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至今已经过了近1个季度,然而房地产供需两端并未恢复良性循环。需求端,今年正月前25天的30城商品成交面积比去年同期降37%、比2019年同期下降21%;供给端,今年春节后三周的百城土地成交面积比去年同期下降76%、比2019年同期下降71%。考虑到房地产不仅产业链影响广,还牵涉土地财政-基建力度、金融体系-宽信用效果、居民财富-消费意愿等,稳增长需要稳住地产为基础,因此中央对房地产偏呵护的态度未变。
简单回顾这轮地产政策放松,去年9月房地产金融座谈会形成政策底以来,从融资到回款、从供给到需求在逐步纠偏和放松,最关键的是需求政策调整。春节前各地以购房补贴、放宽落户与公积金贷款政策为主,提振效果有限。1月底住建部全国工作会议提出“充分释放居民住房需求”,其后调整幅度加大,节后个别非限购城市商贷下调执行最低首付比、个人按揭利率在LPR基础上通过压缩加点的方式下调。郑州市推出房地产新政19条,实质性放松限购,提出“认贷不认房、养老松限购、棚改货币化”等措施。
《报告》并未“纠偏”近期各地房地产放松的政策,默许或意味着房地产还有继续宽松的空间、但“房住不炒”是底线。此外,GDP目标定在5.5%左右、而财政空间未明显扩大,也说明房地产有政策提振的必要性,要扭转负反馈、转变居民和房企的信心和预期。
其他要点: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安全发展
数字经济系统化
此前政府工作报告从未单独提出“数字经济”,而是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形式分散在产业部分,“数字经济”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单独成段,意味着数字经济,作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后新的经济形态,已经成为系统化、战略化的目标。
短期来看,数字经济对应的基础设施和数字产业化直接拉动投资,产业数字化丰富消费场景,也具有促消费的作用,数字经济是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背景下稳增长的重要抓手。长期来看,数字经济本就是科技创新的一环、其提高效率、减少拥堵的作用也与双碳目标相一致,完美契合新发展理念。因此,数字经济的短期逻辑与长期逻辑都非常顺畅,可能是今年最大的政策主线。《报告》中提出的重点领域值得关注:一是数字产业化中的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二是产业数字化中的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数字乡村。
双控目标弹性化
整体政策基调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保持一致:从“扎实”到“有力”,剔除“大力发展新能源”的表述,强调“先立后破”,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都是对去年供给端政策的纠偏,未明显超出预期。
在去年供给冲击与能耗目标未完成的背景下,能耗目标的数字是两会重要的关注点。《报告》指出,今年能耗双控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并未给出具体数字,并允许五年内统筹考核,意味着今年的能耗等供给端制约将大幅减弱,更可能视内外部压力而定,供给整体平稳,需求仍是主角。
如何对待旧能源?《报告》指出,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序减量替代,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这一表述比去年更为具体且温和,煤电的战略地位仍然重要,能源安全是底层需求,升级改造是重点方向。当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依然坚决遏制,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仍需节能降碳等技改助力。
安全成为底层需求
去年《报告》的重点工作部分,“安全”一词出现了10次,主要集中在“统筹好发展与安全、粮食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等方面。今年《报告》对于“安全”的要求进一步深化,提及次数提高到12次,具体领域拓展至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更多的方面,且提出“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百年变局之下,安全成为底层需求,自主可控才能在关键时刻有自己争取和平的底气。疫情冲击已经让我国认识到产业链安全和自主可控的必要性,俄乌冲突进一步将能源、粮食、国防等领域的脆弱性暴露无遗,甚至连外汇储备、跨国存款等传统理念下安全且稳定的资产也变得不再安全。后续逆全球化趋势可能加速、全球货币体系和主权财富配置也将面临重构,而国家安全不仅重要性提升,其边界或也有扩展,军工、部分资源品可能以后都是底仓品种。
编辑:金融界 作者:华泰固收拼多多推广联盟是什么? 点击微信扫码注册
1、非第三方分佣平台
2、正规:拼多多官方旗下多多推广赚钱平台
3、简单:一部手机免开店,免维护,免发货,一键推广拼多多推广联盟,拼多多推广系统教你如何不开店也能月赚万元!拼多多赚钱方法,如何利用拼多多赚钱?